⒈ 說假話,敷衍搪塞。
例故土造辟而言,詭辭而出。——《谷梁傳·文公十年》
英to stall sb. off with a lie;
⒉ 顛倒黑白、混淆是非的言論。也作“詭詞”
英eccentric speech;
⒈ 亦作“詭詞”。
⒉ 不透露談話的真實內容。
引《穀梁傳·文公六年》:“故士造辟而言,詭辭而出。”
范寧 注:“詭辭而出,不以實告人。”
《晉書·羊祜傳》:“或謂 祜 慎密太過者, 祜 曰:‘是何言歟!夫入則造膝,出則詭辭,君臣不密之誡,吾惟懼其不及。’”
宋 劉敞 《趙僖質謚議》:“入則直論,出則詭詞,是以人無聞焉。”
⒊ 密談,秘密交談。
引漢 蔡邕 《司空臨晉侯楊公碑》:“及其所以匡輔本朝,忠言嘉謀,造膝詭辭,當事而行。”
《后漢書·延篤傳》:“帝數問政事, 篤 詭辭密對。”
⒋ 說假話。
引《后漢書·趙岐傳》:“岐 詭辭得免,展轉還 長安。”
清 計六奇 《明季北略·術士鄭仰田》:“魏閹 召 仰田 問數。 仰田 蓬頭突鬢,踉蹌而往,長揖就坐。閹指‘囚’字以問,羣閹侍列,皆愕眙失色。 仰田 徐應曰:‘囚字,國中一人也。’閹大喜。 仰田 出謂人曰:‘囚則誠囚也,吾詭詞以逃死耳。’”
蔣維喬 《辛亥革命聞見》:“蓋前數日在電車見面時,口稱報館訪事者,乃詭辭以對,而其不去髮辮,亦為祕密工作便利起見,非本意也。”
⒌ 妄下斷語。
引漢 董仲舒 《春秋繁露·玉英》:“然則説《春秋》者,入則詭辭,隨其委曲而后得之。”
《新唐書·徐有功傳》:“大理,人命所繫,不可阿旨詭辭,以求茍免。”
明 莊元臣 《叔苴子》卷六:“昌黎 論作史者不有人禍,必有天殃,以褒貶任心,幽魂抱憤者眾也。夫使死者無知則已,如其有知,能甘其舞筆詭詞哉。”
⒍ 詭異的言論,異端邪說。
引《漢書·揚雄傳下》:“雄 見諸子各以其知舛馳,大氐詆訾圣人,即為怪迂,析辯詭辭,以撓世事。”
唐 孫過庭 《書譜》:“詭辭異説,非所詳焉。”
明 胡應麟 《少室山房筆叢·史書佔畢一·內篇》:“而《山海》詭詞,《論衡》邪説,則當疑而弗疑。”
⒈ 說假話,搪塞敷衍。也作「詭詞 」。
引《谷梁傳·文公六年》:「故士造辟而言,詭辭而出。」
⒉ 虛妄飾詞,顛倒黑白。也作「詭詞」。
引《漢書·卷八七·揚雄傳下》:「析辯詭辭,以撓世事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