⒈ 形容見識、氣量以及文章意境等狹隘。
⒈ 形容見識、氣量以及文章意境等狹隘。
引《朱子語類》卷十八:“説得來局蹙,不恁地寬舒。”
田北湖 《與某生論韓文書》:“愈 固弗習二氏之書,尤未聞君子之道,故執(zhí)詞發(fā)難,局蹙不寧。”
⒉ 跼蹙:亦作“跼踧”。亦作“跼蹴”。 徘徊不前貌。
引宋 賀鑄 《答杜仲觀登叢臺見寄》詩:“老步失騰驤,短轅甘跼蹙。”
金 趙秉文 《和淵明<飲酒>》:“騏驥駕鹽車,跼蹙困中途。”
元 耶律楚材 《過陰山再用前韻和人》:“倚云天險不易過,驌驦跼蹙追風蹄。”
⒊ 不安貌。 元 辛文房 《唐才子傳·皮日休》:“巢(黃巢 )惜其才,授以翰林學士。
引日休 惶恐,跼踧欲死,未能劫。”
清 蒲松齡 《聊齋志異·霍女》:“黃 跼踧不自安,而女殊坦坦。”
清 百一居士 《壺天錄》卷上:“琴仙 聞言,梨花白面,陡泛紅霞,不勝跼踧之狀。”
《隋唐演義》第三六回:“若是 寶兒 心下有私,未免要驚慌,或是面紅,或是跼蹴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