⒈ 叛逆的念頭或行為。
⒉ 指違背倫理的行為。
⒊ 猶叛逆。
⒋ 指叛逆者。
⒌ 違背法度。
⒍ 陜西臨潼風俗。重陽節登驪山,飲茱萸酒,親友互贈棗糕,名曰“逆節”。參閱《陜西通志·風俗》。
⒈ 叛逆的念頭或行為。
引《管子·勢》:“逆節萌生,天地未形,先為之政,其事乃不成。”
尹知章 注:“言將為篡殺兇逆之節。”
《隋書·地理志下》:“其人性并輕悍,易興逆節。”
清 侯方域 《顏真卿論》:“是時 僕固懷恩 雖未叛,然其逆節已著矣。”
⒉ 指違背倫理的行為。
引《國語·越語下》:“逆節萌生。”
韋昭 注:“害殺忠正,故為逆節。”
漢 劉向 《列女傳·魏節乳母》:“豈可利賞畏誅之故,廢正義而行逆節哉!”
⒊ 猶叛逆。
引《后漢書·朱浮傳》:“今 彭寵 反畔, 張豐 逆節,以為陛下必棄捐它事,以時滅之。”
《新唐書·外戚傳·武三思》:“睿宗 立,以父子皆逆節,斲棺暴尸,夷其墓。”
清 龔煒 《巢林筆談續編·六朝名教頹陵》:“晉 王敦、桓溫,叛臣也,而《世説》猶稱 敦 為 王大將軍,稱 溫 為 桓公,六朝 名教頽陵,恬不以逆節為異。”
⒋ 指叛逆者。
引三國 魏 潘勗 《冊魏公九錫文》:“揜討逆節,折衝四海。”
《宋書·沉文秀傳》:“凡諸逆節,親為戎首,一不加罪, 文炳 所具。”
唐 杜甫 《詠懷》之一:“胡雛逼神器,逆節同所歸。”
仇兆鰲 注:“逆節,指附賊者。”
⒌ 違背法度。
引《漢書·廣川惠王劉越傳》:“凡殺無辜十六人,至一家母子三人。逆節絶理。”
⒍ 陜西 臨潼 風俗。重陽節登 驪山,飲茱萸酒,親友互贈棗糕,名曰“逆節”。參閱《陜西通志·風俗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