⒈ 古指史官因顧忌而不據實記載。
例南史不曲筆以求存。——《后漢書·臧洪書》
英a distortion of the facts(by an official historian);
⒉ 寫文章時為了生動而不直接描寫。
英deliberate digression in writing;
⒈ 史官由于某種原因,不據事直書,有意掩蓋事情真相,謂之曲筆。
引《后漢書·臧洪傳》:“昔 晏嬰 不降志於白刃, 南史 不曲筆以求存,故身傳圖象,名垂后世。”
唐 劉知幾 《史通·曲筆》:“將作者曲筆阿時,獨成 光武 之美;諛言媚主,用雪 伯升 之怨也。”
清 平步青 《霞外攟屑·斠書·啟禎野乘》:“《鮚埼亭集外編》記 方翼明 事云,穢誣不堪,為 王燮 曲筆增飾。”
柳亞子 《論詩六絕句》之一:“少聞曲筆《湘軍志》,老負虛名 太史公。”
⒉ 指徇情枉法定案。 《魏書·游肇傳》:“肇 之為廷尉也, 世宗 嘗私敕 肇,有所降恕。
引肇 執而不從,曰:‘陛下自能恕之,豈足令臣曲筆也!’其執意如此。”
⒊ 指寫作中委婉表達的手法。
引魯迅 《<吶喊>自序》:“但既然是吶喊,則當然須聽將令的了,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筆。”
巴金 《<巴金選集>后記》:“我為了向圖書雜志審查老爺們表示讓步,常常在作品里用曲筆轉彎抹角地說話,免得作品無法跟讀者見面,或者連累發表我文章的刊物。”
⒈ 因阿諛或有所畏懼而不能據事實直書。
引《后漢書·卷五十八·臧洪傳》:「南史不曲筆以求存,故身傳圖象,名垂后世。」
反直筆 直書
⒉ 故意曲解法律條文而下判決。
引《北史·卷三十四·游雅傳》:「宣武嘗敕肇有所降恕,執而不從,曰:『陛下自能恕之,豈可令臣曲筆也。』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