⒈ 亦作“疎越”。亦作“?越”。
⒉ 疏通瑟底之孔,使聲音舒緩。《禮記·樂記》:“清廟之瑟,朱弦而疏越,壹唱而三嘆,有遺音者矣。”孔穎達疏:“越,謂瑟底孔也,疏通之使聲遲,故云疏越。”后以指悠揚、雋永。
⒊ 疏散。
⒋ 疏忽;疏漏。
⒈ 亦作“疎越”。
⒉ 疏通瑟底之孔,使聲音舒緩。
引《禮記·樂記》:“清廟之瑟,朱弦而疏越,壹唱而三嘆,有遺音者矣。”
孔穎達 疏:“越,謂瑟底孔也,疏通之使聲遲,故云疏越。”
后以指悠揚、雋永。 唐 白居易 《五弦彈》詩:“正始 之音其若何?朱絃疏越清廟歌。一彈一唱再三嘆,曲淡節稀聲不多。”
明 胡應麟 《少室山房筆叢·九流緒論上》:“簡勁宏妙,平淡疏曠, 周 鼎 商 彝,朱絃疏越者列。”
王國維 《人間詞話》二二:“彊村 學 夢窗 而情味較 夢窗 反勝。蓋有 臨川、盧陵 之高華,而濟以 白石 之疎越者。”
⒊ 疏散。
引《后漢書·馬融傳》:“若乃《陽阿》衰斐之 晉 制,闡鼃華羽之南音,所以洞蕩匈臆,發明耳目,疏越藴慉,駭恫底伏。”
李賢 注:“越,散也。”
⒋ 疏忽;疏漏。
引三國 魏 劉劭 《人物志·體別》:“休動磊落,業在攀躋,失在疏越。”
《宋書·律歷志下》:“備閲曩法,疏越實多,或朔差三日,氣移七星,未聞可以下通於今者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