⒈ 歷代遺留下來的具有歷史、藝術價值的東西;指禮樂制度。
英cultural relic; cultural treasures;
⒈ 指禮樂制度。古代用文物明貴賤,制等級,故云。
引《左傳·桓公二年》:“夫德,儉而有度,登降有數,文物以紀之,聲明以發(fā)之,以臨百官。”
唐 杜甫 《行次昭陵》詩:“文物多師古,朝廷半老儒。”
《舊唐書·褚無量傳》:“請旁詢碩儒,俯摭舊典,採曲臺之故事,行圓丘之正儀,使圣朝葉昭曠之涂,天下知文物之盛,豈不幸甚。”
宋 楊萬里 《題望韶亭》詩:“堯 時文物也麄踈,禮樂猶帶鴻荒餘。”
⒉ 文彩物色。
引晉 葛洪 《抱樸子·詰鮑》:“宮室居處則有堵雉之限,冠蓋旌旗則有文物之飾。”
南朝 梁 劉勰 《文心雕龍·章表》:“詩云‘為章於天’,謂文明也。其在文物,赤白曰章。”
⒊ 指車服旌旗儀仗之類。
引南朝 宋 謝莊 《宋孝武帝哀策文》:“文物空嚴,鑾和虛衛(wèi)。”
《南史·齊豫章王嶷傳》:“嶷 身長七尺八寸,善持容范,文物衛(wèi)從,禮冠百僚。”
《隋書·煬帝紀上》:“丙辰,上御觀風行殿,盛陳文物,奏九部樂。”
唐 宋之問 《駕出長安》詩:“太平多扈從,文物有光輝。”
魯迅 《書信集·致姚克》:“關于 秦 代的典章文物,我也茫無所知。”
⒋ 文人,文士。
引唐 駱賓王 《夕次舊吳》詩:“文物俄遷謝,英靈有盛衰。”
宋 葉適 《劉子怡墓志銘》:“今兩鄉(xiāng)文物,爭自磨洗,齊衡一州,自君始也。”
元 辛文房 《唐才子傳·竇叔向》:“有卓絶之行,登第於 大歷 初,遠振佳名,為文物冠冕。”
⒌ 歷代相傳的文獻古物。
引唐 顏師古 《等慈寺碑》:“即傾許之人徒,收亡 隋 之文物。”
宋 文天祥 《跋誠齋<錦江文稿>》:“嗚呼!庚申一變, 瑞 之文物煨燼十九。”
徐遲 《鳳翔》:“精美貴重的文物,幾座珍寶館也陳列不了。”
⒍ 借謂文化悠久。
引清 馮桂芬 《重建吳江松陵書院記》:“故數文物之邦,必曰東南。”
太平天囯 洪仁玕 《誅妖檄文》:“將見普天率土,仍是文物華人。”
⒈ 禮樂典章。
引《左傳·桓公二年》:「文物以紀之,聲明以發(fā)之。」
南朝梁·劉勰《文心雕龍·章表》:「詩云『為章于天』,謂文明也;其在文物,赤白曰章。」
⒉ 人類社會歷史發(fā)展過程中所遺留下來的具有價值的東西。如建筑、生活器皿、各種藝 術品等。
英語cultural relic, historical relic, CL:件[jian4],個|個[ge4]
德語Kulturdenkmal (S)?, kulturellen Denkm?ler (S)?, kulturellen Gegenst?nde (S)?, Kulturgüter (S)?, Kulturgegenstand (S)?, Kulturgut (S)?
法語reliqu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