⒈ 形狀和氣勢。
例這種體勢的字不利推廣。
英feature;
⒈ 亦作“體埶”。
⒉ 形體態(tài)勢。
引漢 班固 《西都賦》:“於是天子乃登 屬玉 之館,歷 長楊 之榭,覽山川之體勢,觀三軍之殺獲。”
唐 王勃 《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》:“鶴汀鳧渚,窮島嶼之縈迴,桂殿蘭宮,列岡巒之體勢。”
清 姚鼐 《瓦棺寺》詩:“招提地亦古 長干,圍入南城體勢殘。”
⒊ 指詩文字畫的形體結(jié)構(gòu)、氣勢風(fēng)格。
引南朝 梁 劉勰 《文心雕龍·定勢》:“圓者規(guī)體,其勢也自轉(zhuǎn);方者矩形,其勢也自安。文章體勢,如斯而已。”
宋 范仲淹 《<賦林衡鑒>序》:“仲淹 少游文場,嘗稟詞律……其於句讀聲病,有今禮部之式焉,別析二十門,以分其體埶。”
清 惲敬 《答伊揚州書》四:“所惠 香山老人 畫,是其晚年之筆,意境超遠,體勢雄厚。”
⒋ 猶情勢,形勢。
引宋 范仲淹 《答趙元昊書》:“且 契丹 自 石晉 朝有援立之功,時已稱帝,今大王世受天子建國封王之恩……乃欲擬 契丹 之稱(帝),究其體勢,昭然不同。”
宋 范仲淹 《讓觀察使第二表》:“落內(nèi)朝之職,改為外官,使節(jié)制諸將,頓失體勢。”
⒌ 猶形狀,樣子。
引明 徐陽輝 《脫囊穎》第四折:“呀,這些時急煎煎體勢忙,有甚么漫打商量,他坐觀人成敗和得喪。”
章炳麟 《與人論文書》:“夫欲物其體勢,視若蔽塵,笑若齲齒,行若曲肩,自以為妍,而祇益其丑也。”
⒈ 事物的體式及其產(chǎn)生的氣勢。
引唐·王勃〈滕王閣序〉:「桂殿蘭宮,列岡巒之體勢。」
唐·元稹〈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志銘〉:「盡得古今之體勢,而兼苜人之所獨專矣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