⒈ 應酬的客套話;交際應酬的習慣用語。
英exchange of polite greeting; conventional phraseology; gambit;
⒈ 應酬的客套話。
引清 黃六鴻 《福惠全書·蒞任·馭衙役》:“本邑明經某,適來見顧,亦金剛之流亞,數以語餂 鴻,鴻 略敍套語,絶不涉及縣事。”
⒉ 流行的公式化的言談。
引明 李贄 《答焦漪園書》:“更有一種,專與朋輩往來談佛乘者,名曰《李氏焚書》,大抵多因緣語、忿激語,不比尋常套語。”
清 陳廷焯 《白雨齋詞話》卷六:“遣詞貴典雅,然亦有典雅之事數見不鮮,亦宜慎用。如‘蓮子空房’、‘人面桃花’等字,久已習為套語,不必再拾人唾餘。”
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》第五四回:“那姓 傅 的倒還圓通,不過是拿官場套語‘再商量’三個字來敷衍。”
朱光潛 《談文學·咬文嚼字》:“一件事物發生時立即使你聯想到一些套語濫調,而你也就安于套語濫調,毫不斟酌地使用它們,并且自鳴得意。”
⒈ 日常應酬的習慣語。也作「套子」。
例如:「一般人初次見面,大都只是套語寒暄一番而已。」
⒉ 公文、契約等的固定格式用語。
引《二刻拍案驚奇·卷二二》:「把這些賣契套語刊刻了板,空了年月,刷印百張,放在身邊,臨時只要填寫某處及多少數目,注了年月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