⒈ 襟懷夷曠。
⒈ 平和曠達(dá)。
引《晉書·傅玄傳贊》:“志厲彊直,性乖夷曠。”
宋 何薳 《春渚紀(jì)聞·叔夜有道之士》:“余觀 嵇中散 被譖就刑,寃痛甚矣,而 叔夜 乃更神色夷曠,援琴終曲,重嘆《廣陵》之不傳。”
清 紀(jì)昀 《閱微草堂筆記·灤陽消夏錄三》:“先生神思夷曠,諒不恐怖。”
⒉ 閑適放達(dá)。
引《北史·陽休之傳》:“﹝ 休之 ﹞談笑晏然,議者服其夷曠。”
清 陳田 《明詩紀(jì)事辛籤·楊文驄》:“陳子龍 《安雅堂集》:龍友 詩有幽峭之思,沉鬱之色,壯烈而不失和平,夷曠而中存莊雅。”
⒊ 平坦而寬闊。
引唐 陸長源 《酬孟十二新居見寄》詩:“大道本夷曠,高情亦沖虛。”
《明史·廣西土司傳一·南寧》:“又郡地夷曠,可宿數(shù)萬師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