⒈ 對異體字、通假字的總稱。
英different race or nation;
⒉ 不同書籍或同一書籍不同版本記錄的相同事物,不同的學句。
英different edition of the same book or different books carrying the same news;
⒈ 指音樂中能觸發和表現人們不同感情的不同音階或調式。
引《禮記·樂記》:“禮者,殊事合敬者也;樂者,異文合愛者也。”
孔穎達 疏:“宮商別調是異文,無不歡愛,是合愛也。”
⒉ 凡同一書的不同版本,或不同的書記載同一事物而字句互異,包括通假字和異體字,都稱異文。
引《左傳·隱公二年》“夏, 莒 人入 向,以 姜氏 還” 晉 杜預 注:“凡得失小,故《經》無異文而《傳》備其事。”
清 龍翰臣 《逆婦姜于齊》:“姜 何罪?其不氏猶氏也。 姜 固為其氏矣。其或書或不書者,史異文耳。”
清 俞樾 《古書疑義舉例·兩義傳疑而并存例》:“凡著書者,博采異文,附之簡策。如《管子·法法篇》之‘一曰’,《大匡篇》之‘或曰’,皆為 管氏 學者傳聞不同而竝記之也。”
⒊ 指不同的版本和經說。
引清 龔自珍 《古史鉤沉論三》:“漢 定天下,立羣師,置羣弟子,利祿之門,爭以異文起其家,故《易》、《書》、《詩》、《春秋》之文多異。”
⒋ 不同的文字。
引田北湖 《論文章源流》:“今地球萬國,異文并列,審音、解字、聯句、纂文之難易,截然歧途,不可混合。”
⒈ 通假字和異體字的統稱。相對于正字而言。如「跡」是「跡」的異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