⒈ 象聲詞。形容摩擦碰撞聲。
⒉ 象聲詞。鳴叫聲。
⒈ 象聲詞。多形容物體轉動或搖動聲。
引唐 李賀 《美人梳頭歌》:“轆轤咿啞轉鳴玉,驚起芙蓉睡新足。”
唐 韓偓 《南浦》詩:“應是 石城 艇子來,兩槳咿啞過花塢。”
元 鄭光祖 《倩女離魂》第二折:“聽長笛一聲何處發,歌欸乃,櫓咿啞。”
元 馬熙 《和韻》:“桑麻莽蒼接平野,機杼咿啞聞隔墻。”
⒉ 象聲詞。管弦聲。
引清 陳維崧 《東風齊著力·田家》詞:“叢祠畔,絲管咿啞。”
⒊ 象聲詞。小兒學語或低哭聲。
引宋 蘇軾 《中秋見月和子由》:“卷簾推戶寂無人,窗下咿啞惟 楚老(蘇軾 孫)。”
郭沫若 《女神·暗夜》:“兒子不住地咿咿啞啞地哀啼。”
⒈ 狀聲詞:(1)? 形容小兒學語或低語聲。宋·蘇軾〈趙郎中往莒縣逾月而歸復以一壺遺之仍用前韻〉詩:「大兒踉蹡越門限,小兒咿啞語繡帳。」(2)? 形容含糊不清的低吟聲。(3)? 形容物體滾動或搖動的聲音。唐·韓偓〈南浦〉詩:「應是石城艇子來,兩槳咿啞過花塢。」
引《隋唐演義·第八九回》:「那時楊妃從睡夢中驚悸而寤,口里猶作咿啞之聲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