⒈ 彎腰。表示謙恭。猶言卑躬屈膝;受屈辱。形容聲音抑揚宛轉。泛指人身、物體或自然形態曲折如磬。
⒈ 彎腰。表示謙恭。
引《禮記·曲禮下》:“立則磬折垂佩。”
《后漢書·馬援傳》:“述 鸞旗旄騎,警蹕就車,磬折而入。”
李賢 注:“磬折者,屈身如磬之曲折,敬也。”
唐 杜甫 《遣遇》詩:“磬折辭主人,開帆駕洪濤。”
清 紀昀 《閱微草堂筆記·灤陽消夏錄一》:“是夕月明,余步階上,仰見樹杪兩紅衣人向余磬折拱揖,冉冉漸沒。”
章炳麟 《訄書·明獨》:“總是雜術也,以一身教鄉井,有賢不肖,或觵之,或撻之,或具染請之,皆磬折而愿為之尸,父師之獨也。”
⒉ 猶言卑躬屈膝;受屈辱。
引清 周亮工 《庚子重九前四日板屋欲雨》詩之十三:“展轉逢彼怒,磬折自心酸。”
章炳麟 《訄書·不加賦難》:“使八旗之無餉乾甲米,則歲節五百萬而贏。今幾十三萬萬矣。以是通商惠工而實軍府,何功之不成,而何師之不舉?其又磬折徒跣以承白人之頩怒也。”
⒊ 泛指人身、物體或自然形態曲折如磬。
引《周禮·考工記·韗人》:“為皋鼓,長尋有四尺,鼓四尺,倨句,磬折。”
鄭玄 注:“磬折,中曲之,不參正也。”
唐 杜元穎 《玉水記方流》詩:“斗迴虹氣見,磬折紫光浮。”
宋 葉適 《寶謨閣待制知隆興府徐公墓志銘》:“異時 浦港 磬折以趨海。”
《隱居通議·詩歌四》引 元 黃載 《斗蟆圖詩》:“髯翁磬折目勝負,突眼老嫗探頭覷。”
清 二石生 《十洲春語》卷三:“興至則喬裝揮麈,俯仰磬折,摹寫曲情。”
⒋ 形容聲音抑揚宛轉。
引《文選·潘岳<笙賦>》:“訣厲悄切,又何磬折?”
李善 注:“磬折,言其聲若磬形之曲折也。”
⒈ 屈身如磬,以示恭敬。
引三國·魏·曹植〈箜篌引〉:「謙謙君子德,磬折欲何求?」
《文選·阮籍·詠懷詩十七首之十四》:「如何當路子,磬折忘所歸。」
⒉ 形容樂聲曲折悠揚。
引《文選·潘岳·笙賦》:「訣厲悄切,又何磬折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