⒈ 《莊子·秋水》:“惠子相梁……莊子往見之,曰:'南方有鳥,其名為鹓鶵,子知之乎?夫鹓鶵,發于南海而飛于北海,非梧桐不止,非練實不食,非醴泉不飲。于是鴟得腐鼠,鹓鶵過之,仰而視之曰:”嚇!“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?'”漢桓寬《鹽鐵論·毀學》:“今公卿以其富貴笑儒者,為之常行,得無若太山鴟嚇鹓鶵乎?”后世即以“鴟嚇”比喻恐人奪取己物而發出的怒聲。
⒈ 后世即以“鴟嚇”比喻恐人奪取己物而發出的怒聲。
引《莊子·秋水》:“惠子 相 梁 …… 莊子 往見之,曰:‘南方有鳥,其名為鵷鶵,子知之乎?夫鵷鶵,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,非梧桐不止,非練實不食,非醴泉不飲。於是鴟得腐鼠,鵷鶵過之,仰而視之曰:“嚇!”
今子欲以子之 梁國 而嚇我邪?’” 漢 桓寬 《鹽鐵論·毀學》:“今公卿以其富貴笑儒者,為之常行,得無若 太山 鴟嚇鵷鶵乎?”
唐 馬吉甫 《蝸牛賦》:“本忘情於蚌守,亦何憚於鴟嚇。”
清 趙執信 《古意》詩:“鴟嚇斥鷃笑,寄言兩俱訛。”
⒈ 鴟得腐鼠,因畏懼鹓鶵這種高貴的鳥來爭食,而發出怒嚇聲。后用以比喻庸人俗輩以卑賤之物為貴,且害怕他人爭奪。參見「鴟得腐鼠」條。
引漢·桓寬《鹽鐵論·毀學》:「今公卿以其富貴笑儒者,為之常行,得無若太行鴟嚇鹓鶵乎?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