⒈ 升降,上下。《詩·大雅·文王》:“文王陟降,在帝左右。”朱熹集傳:“蓋以文王之神在天,一升一降,無時不在上帝之左右,是以子孫蒙其福澤,而君有天下也。”馬瑞辰通釋:“《集傳》之說是也……古者言天及祖宗之默佑,皆曰陟降。《敬之》詩曰:'無曰高高在上,陟降厥土,日監在茲。'此言天之陟降也。《閔予小子》詩曰:'念茲皇祖,陟降庭止。'《訪落》詩曰:'紹庭上下,陟降厥家。'此言祖宗之陟降也。天陟降,文王之神亦隨天神為陟降。故曰'文王陟降,在帝左右'。”后因以為祖宗神靈暗中保佑之義。
⒉ 猶往來。
⒊ 謂中晷影的長短變化。
⒈ 升降,上下。
引《詩·大雅·文王》:“文王 陟降,在帝左右。”
朱熹 集傳:“蓋以 文王 之神在天,一升一降,無時不在上帝之左右,是以子孫蒙其福澤,而君有天下也。”
馬瑞辰 通釋:“《集傳》之説是也……古者言天及祖宗之默佑,皆曰陟降。 《敬之》詩曰:‘無曰高高在上,陟降厥土,日監在茲。’此言天之陟降也。 《閔予小子》詩曰:‘念茲皇祖,陟降庭止。’《訪落》詩曰:‘紹庭上下,陟降厥家。’此言祖宗之陟降也。天陟降, 文王 之神亦隨天神為陟降。故曰‘ 文王 陟降,在帝左右’。”
后因以為祖宗神靈暗中保佑之義。 唐 包佶 《祀雨師樂章·迎神》:“陟降左右,誠達幽圓。”
宋 陳亮 《重華宮正謝表》:“付託得人,爰上 唐 家之壽;陟降在帝,孰知 文后 之聲!”
清 唐孫華 《石鼓歌》:“尼父 尊 周 本素志,陟降或有神靈游。”
⒉ 猶往來。
引唐 柳宗元 《送辛殆庶下第游南鄭序》:“今則囊如懸罄,傭室寓食。方將適千里求仁人,被冒畏景,陟降棧道。”
《續資治通鑒·宋仁宗天圣五年》:“大禮史 王曾 言:‘皇帝執玉被袞,酌獻七室,而每室奏樂章,恐陟降為勞,請節宮架之奏。’”
王國維 《觀堂集林·與友人論詩書中成語書》:“古又有陟降一語,古人言陟降猶今人言往來,不必兼陟與降二義。”
⒊ 謂中晷影的長短變化。
引《新唐書·歷志三上》:“中晷長短,謂之陟降。景長則夜短,景短則夜長。積其陟降,謂之消息。”
⒈ 上下、升降。
引晉·孫綽〈游天臺山賦〉:「陟降信宿,迄于仙都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