⒈ 舊制錙為一兩的四分之一,銖為一兩的二十四分之一。比喻極其微小的數量。
例奈何取之盡錙銖。——唐·杜牧《阿房宮賦》
英trifle;
⒈ 錙和銖。比喻微小的數量。
引《莊子·達生》:“累丸二而不墜,則失者錙銖。”
《淮南子·兵略訓》:“能分人之兵,疑人之心,則錙銖有餘。不能分人之兵,疑人之心,則數倍不足。”
唐 柳宗元 《披沙揀金賦》:“觀其振拔污涂,積以錙銖,碎清光而競出,耀直質而特殊。”
清 紀昀 《閱微草堂筆記·灤陽消夏錄二》:“吾無遺債累汝,汝亦無父母兄弟掣肘,得行己志,可勿受錙銖聘金。”
⒉ 比喻微利,極少的錢。
引清 梁章鉅 《歸田瑣記·曼云先生家傳》:“余常謂公平生有數反。家無常物,而用財如泥沙,不計有無,至錙銖之入,輒相顧動色,不茍取。”
清 許秋垞 《聞見異辭·一錢致富》:“夫云:‘柰無錙銖何?’女即褪藕覆……并探抹胸帶結上真珠一串,曰:‘以此易銀,貨殖有資矣。’”
清 王應奎 《柳南隨筆》卷二:“近 婁 東某人詩有‘題無軒冕詩方貴,囊絶錙銖手亦香’之句。”
⒈ 錙與銖都是極小的計算單位,用以比喻極細微。
引明·王世貞《鳴鳳記·第一四出》:「賣官鬻爵,取利下盡錙銖。」
清·李文炤〈儉訓〉:「況乎用之奢者,取之不得不貪,算及錙銖,欲深谿壑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