⒈ 見“梆 1 ”
⒉ 一種用開有縱長口的空心樹干制成的打擊樂器。
英slit drum;
⒊ 即“梆子腔。
英bangzi operas;
⒋ ”:河南梆子。
⒈ 巡更或舊時(shí)衙門用以集散人眾所敲的響器。用竹子或挖空的木頭制成。
引《水滸傳》第二回:“那莊前莊后,莊東莊西,三四百 史 家莊戶,聽得梆子響,都拖槍拽棒,聚起三四百人,一齊都到 史家莊 上。”
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(xiàn)狀》第六二回:“外面那洋號(hào)一回一回的,吹得嗚嗚響,人來人往的腳步聲,又是那打更的梆子敲個(gè)不住,如何睡得著。”
巴金 《砂丁》一:“二更的梆子果然響起來,清脆的木頭的聲音在這靜夜里和那一聲兩聲的狗叫互相應(yīng)答。”
⒉ 打擊樂器。用兩根長短不同的硬木棒制成,兩手各執(zhí)其一,互擊發(fā)音以按節(jié)拍。是梆子腔的伴奏樂器。
⒊ 指梆子腔。
引《兒女英雄傳》第三九回:“無如老爺?shù)奶煨杂稚鷣淼暮峡磻蜻@樁事不甚相近,甚么叫作賓白合套,切末排塲,平日一概不曾留過這番心,再講不到梆子、二簧了。”
⒈ 古代用竹子或木頭制成的響器,敲擊時(shí)發(fā)出聲響,用來召集群眾、報(bào)警或巡夜打更。
引《水滸傳·第二回》:「找莊上打起梆子,你眾人可各執(zhí)鎗棒,前來救應(yīng)。」
《三國演義·第一一回》:「梆子響處,箭如驟雨射將來。」
⒉ 樂器名。由兩根硬木棒組成。音響脆而堅(jiān)實(shí),為梆子戲的主要擊節(jié)樂器。
⒊ 梆子腔的簡(jiǎn)稱。參見「梆子腔」條。
例如:「陜西梆子」、「河南梆子」。
英語watchman's clapper, wooden clappers with bars of unequal length
法語bois sonore, instrument de bois évidé ou de bambou qu'on frappe pour indiquer les veilles, ou au théatre pour marquer le rythm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