⒈ 泛稱大薊、小薊。因葉皆有刺,故稱。
引宋 晁補之 《收麥呈王松齡秀才》詩:“東山刺薊深一尺,負郭家近饒盤餐。”明 李時珍 《本草綱目·草四·大薊小薊》﹝釋名﹞:“虎薊、馬薊、貓薊、刺薊、山牛蒡、雞頭草、千針草、野紅花:弘景 曰:‘大薊是虎薊,小薊是貓薊,葉并多刺,相似。田野甚多,方藥少用。’”明 李時珍 《本草綱目·草四·大薊小薊》﹝附方﹞:“心熱吐血,口乾。用刺薊葉及根,搗絞取汁,每頓服二小盞(《圣惠方》)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