⒈ 亦作“垂誡”。
⒉ 垂示警戒。
⒊ 留給后人的訓(xùn)戒。
⒈ 亦作“垂誡”。
⒉ 垂示警戒。
引唐 司空?qǐng)D 《疑經(jīng)》:“縱天王制用失節(jié),多取於諸侯,如欲垂誡,即書於 周 史可矣。”
明 王鏊 《震澤長(zhǎng)語(yǔ)·經(jīng)傳》:“若夫子意在垂戒,一二篇足矣,何取於多若是。”
⒊ 留給后人的訓(xùn)戒。
引唐 韓愈 《答張徹》詩(shī):“悔狂已咋指,垂誡仍鐫銘。”
宋 王禹偁 《官醖》詩(shī):“彝酒《書》垂誡,羣飲圣所戮。”
《明史·后妃傳贊》:“《易》曰:‘閑有家,悔亡。’茍?jiān)狡溟e,悔將無(wú)及。圣人之垂戒遠(yuǎn)矣哉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