⒈ 指夏至。夏至白晝最長,故稱。《禮記·月令》:“﹝仲夏之月﹞是月也,日長至,陰陽爭,死生分。”孫希旦集解:“孔氏曰:長至者,謂日長之至極。大史漏刻,夏至晝漏六十五刻,夜漏三十五刻。愚謂以昏明為限,則夏至晝六十五刻,夜三十五刻;以日之出入為限,則晝六十刻,夜四十刻也。”一說指冬至。自夏至后日漸短,自冬至后日又漸長,故稱。
⒈ 指夏至。夏至白晝最長,故稱。參見“長日”。
引《禮記·月令》:“﹝ 仲夏之月 ﹞是月也,日長至,陰陽爭,死生分。”
孫希旦 集解:“孔氏 曰:長至者,謂日長之至極。大史漏刻,夏至晝漏六十五刻,夜漏三十五刻。愚謂以昏明為限,則夏至晝六十五刻,夜三十五刻;以日之出入為限,則晝六十刻,夜四十刻也。”
一說指冬至。自夏至后日漸短,自冬至后日又漸長,故稱。 《太平御覽》卷二八引 后魏 崔浩 《女儀》:“近古婦人常以冬至日上履襪於舅姑,踐長至之義也。”
唐 戎昱 《謫官辰州冬至日有懷》詩:“去年長至在 長安,策杖曾簪獬豸冠。”
清 錢謙益 《小至日京口舟中》詩:“偶逢客酒澆長至,且撥寒鑪泥 孟光。”
⒈ 夏至。
引《禮記·月令》:「是月也,日長至,陰陽爭,死生分。」
⒉ 冬至。
引《太平御覽·卷二八·時序部·冬至》:「后魏崔浩女儀曰:『近古婦人,常以冬至日上履襪于舅姑,踐長至之義也。』」
唐·白居易〈冬至宿楊梅館〉詩:「十一月中長至夜,三千里外遠行人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