⒈ 瘡瘍;傷痕。
⒉ 指生瘡瘍。
⒊ (民生)凋敝困苦;凋敝困苦的景象。
⒋ 指災(zāi)苦之民。
⒌ 禍害。
⒍ 疵毀;貶抑。
⒈ 瘡瘍;傷痕。
引漢 焦贛 《易林·噬嗑之益》:“斧斤所斫,瘡痏不息。”
晉 葛洪 《抱樸子·擢才》:“乃有播埃塵於白珪,生瘡痏於玉肌。”
《舊唐書·僖宗紀(jì)》:“豺狼貽朝市之憂,瘡痏及腹心之痛。”
宋 洪邁 《夷堅(jiān)丁志·洛中怪獸》:“西洛 市中忽有黑獸,髣髴如犬,或如驢,夜出晝隱。民間訛言能抓人肌膚成瘡痏。”
明 歸有光 《與沉敬甫》:“儘有一篇好者,卻排幾句俗語(yǔ)在前,便觸忤人。如好眉目,又著些瘡痏可惡。”
清 龔自珍 《明良論四》:“人有疥癬之疾則終日抑搔之,其瘡痏則日夜撫摩之。”
⒉ 指生瘡瘍。
引唐 元稹 《敘詩(shī)寄樂(lè)天書》:“小有蟆蚋、浮塵、蜘蛛、蛒蜂之類,皆能鉆嚙肌膚,使人瘡痏。”
⒊ (民生)凋敝困苦;凋敝困苦的景象。
引北齊 顏之推 《顏氏家訓(xùn)·省事》:“坑穽殊深,瘡痏未復(fù),縱得免死,莫不破家。”
張懷奇 《頤和園詞》:“下方瘡痏悽蒿目,鋭意還教興土木。”
⒋ 指災(zāi)苦之民。
引唐 司空?qǐng)D 《太尉瑯琊王公河中生祠碑》:“招輯逋逃,撫循瘡痏。”
唐 杜甫 《為閬州王使君進(jìn)論巴蜀安危表》:“喜王業(yè)再康,瘡痏蘇息。”
⒌ 禍害。
引《周書·文帝紀(jì)上》:“而舊將名臣,正人直士,橫生瘡痏,動(dòng)掛網(wǎng)羅。”
唐 元稹 《連昌宮詞》:“弄權(quán)宰相不記名,依稀憶得 楊 與 李。廟謨顛倒四海搖,五十年來(lái)作瘡痏。”
宋 蘇軾 《荔支嘆》詩(shī):“我愿天公憐赤子,莫生尤物為瘡痏。”
清 唐孫華 《虎丘即目》詩(shī):“至今作瘡痏,流亡猶未復(fù)。”
⒍ 疵毀;貶抑。
引唐 劉知幾 《史通·書事》:“班 馬 二史,咸擅一家,而各自彈射,遞相瘡痏。”
《舊唐書·陸贄傳》:“施一令則謗沮互起,用一人則瘡痏立成。”
⒈ 瘡傷。
引《抱樸子·外篇·擢才》:「乃有播埃塵于白珪,生瘡痏于玉肌。」
⒉ 比喻人民疾苦。
引唐·元稹〈連昌宮〉詞:「廟謨顛倒四海搖,五十年來(lái)作瘡痏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