⒈ 佛教用語:梵語的音譯,即得道者、圣者的意思。小乘佛教所理想的最高果位,佛果;也是對斷絕了一切嗜好情欲、解脫了煩惱、受人崇拜敬仰的圣人的一種稱呼。又叫“羅漢”
例阿羅漢諾矩羅居震旦東南大海際雁蕩山芙蓉峰龍湫?!巍ど蚶ā秹粝P談》
英Arhat;
⒈ 梵語Arhat的譯音。小乘佛教所理想的最高果位。佛教亦用稱斷絕嗜欲,解脫煩惱,修得小乘果的人。
引《百喻經·入海取沉水喻》:“不如發心求聲聞果,速斷生死,作阿羅漢。”
唐 玄奘 《大唐西域記·迦畢試國》:“昔 健馱邏國 有阿羅漢,常受此池龍王供養。”
元 本 高明 《琵琶記·五娘到京知夫行蹤》:“阿羅漢圣相威儀,比 雪山 三十六萬億佛。”
清 趙翼 《游金陵雜詩》:“靈山 五百阿羅漢,一個 觀音 請客難?!?br />宋 陳善 《捫虱新話·王右丞畫渡水羅漢》:“王右丞 作《雪里芭蕉》,蓋是戲弄翰墨,不顧寒暑,今世傳 右丞 所畫渡水羅漢,亦是意也。而 山谷 云:‘阿羅皆具神通,何至拖泥帶水如此。’”
《西游記》第三六回:“不曾丟瓦拋磚傷佛殿,阿羅臉上剝真金?!?/span>
⒈ 佛教的果位。為梵語arahan的音譯。意為殺賊、應供、不生。在早期佛教,阿羅漢是究竟的解境界,與佛果無別,但大乘佛教興起后,將阿羅漢貶低,視為小乘的最高果位而已,其上還有菩薩和佛陀的果位。
引《阿育王傳·卷五》:「說法已竟,便得阿羅漢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