⒈ 南朝宋劉敬叔《異苑》卷三:“苻堅為慕容沖所襲,堅馳騧馬,墮而落澗,追兵幾及,計無由出。馬即踟躕,臨澗垂鞍與堅。堅不能及,馬又跪而授焉,堅援之,得登岸而走廬江。”清周亮工《書影》卷十述此事作“垂韁”,引李子田曰:“馬有垂韁之恩始此。”古詩文中常用作報恩的典故。
⒈ 南朝 宋 劉敬叔 《異苑》卷三:“苻堅 為 慕容沖 所襲, 堅 馳騧馬,墮而落澗,追兵幾及,計無由出。馬即踟躕,臨澗垂鞍與 堅。
引堅 不能及,馬又跪而授焉, 堅 援之,得登岸而走 廬江。”
清 周亮工 《書影》卷十述此事作“垂韁”,引 李子田 曰:“馬有垂韁之恩始此。”
古詩文中常用作報恩的典故。 前蜀 韋莊 《和鄭拾遺秋日感事》:“但聞爭曳組,詎見學(xué)垂韁。”
元 孟漢卿 《魔合羅》第四折:“想當(dāng)日狗有展草之恩,馬有垂韁之報。禽獸尚然如此,何況你乎!”
明 《殺狗記·拒絕喬人》:“常言狗有溼草義,馬有垂韁志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