⒈ 《論語·顏淵》:“君子之德風,小人之德草。草上之風,必偃。”何晏集解引孔安國曰:“加草以風,無不仆者,猶民之化于上。”比喻庶民被德教感化而順從君上。后以“風行草偃”比喻有聲望者的言行影響世態俗情。
⒈ 亦作“風行草從”。
引《論語·顏淵》:“君子之德風,小人之德草。草上之風,必偃。”
何晏 集解引 孔安國 曰:“加草以風,無不仆者,猶民之化於上。”
《三國志·吳志·張紘傳》“少府 孔融 等皆與親善”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吳 韋昭 《吳書》:“紘 至,與在朝公卿及知舊述 策 材略絶異,平定三郡,風行草偃,加以忠敬款誠,乃心王室。”
宋 陳亮 《癸卯秋答朱元晦秘書熹書》:“世俗日淺,小小舉措已足以震動一世,使秘書得展其所為,於今日斷可以風行草偃。”
梁啟超 《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》第四章小引:“其出入者謂之邪説異端,謂之非圣無法,風行草偃,民遂移風。”
《后漢書·郎顗傳》:“故《周南》之德,《關雎》政本。本立道生,風行草從,澄其源者流清,溷其本者末濁。”
⒈ 語本比喻在上位者以德化民。唐·劉禹錫〈為淮南杜相公謝兵馬使朱鄭等官表〉:「遂使感激之士,希勇爵以捐驅,猖狂之徒,耹圣澤而悛性,風行草偃,其勢必然。」也作「風行草靡」、「風行草從」、「草靡風行」、「草偃風行」、「草偃風從」。
引《論語·顏淵》:「君子之德,風,小人之德,草;草上之風,必偃。」
《三國志·卷五三·吳書·張纮傳》裴松之注引《吳書》:「平定三郡,風行草偃,加以忠敬款誠,乃心王室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