⒈ 亦作“綿里針”。
⒉ 比喻外柔和而內尖刻。
⒊ 比喻書法柔中有剛。
⒈ 亦作“綿里鍼”。 比喻外柔和而內尖刻。
引元 石德玉 《曲江池》第二折:“笑里刀剮皮割肉,綿里針剮髓挑觔。”
《金瓶梅詞話》第五一回:“原來知人知面不知心,那里看人去,乾凈是個綿里針肉里刺的貨。”
茅盾 《清明前后》第三幕:“嚴 雖老練,什么都見過,但當著客人面前,這樣的綿里針也有點受不住。”
⒉ 比喻書法柔中有剛。參見“綿里鐵”。
引清 焦循 《憶書》卷一:“前侍御南海 吳荷屋 出 顧氏 玉泓館 所藏 宋 慶歷 間 范氏 書樓原石拓本見示,豐腴悅澤,緜里藏鍼,凡得六百八字,為平生僅見。”
⒈ 藏在綿絮里的針。指不易覺察的陰謀。
引元·石君寶《曲江池·第二折》:「笑里刀剮皮割肉,綿里針剔髓挑觔。」
《金瓶梅·第五一回》:「干凈是個綿里針、肉里刺的貨, 還不知在漢子跟前架的甚么舌兒哩!」
⒉ 比喻小心、細心。元·王實甫也作「綿里裹針」、「綿里藏針」。
引《西廂記·第三本·第四折》:「得了個紙條兒恁般綿里針,若見玉天仙怎生軟廝禁?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