⒈ 民眾的期望。
例民望所歸。
英people's hope;
⒉ 民眾的榜樣。
英people's model;
⒈ 民眾的希望、心愿。
引《左傳·哀公十六年》:“國人望君,如望慈父母焉。盜賊之矢若傷君,是絶民望也。”
《東觀漢記·杜林傳》:“祀郊 高帝,誠從民望,得萬國之心。天下福應,莫大於此。”
《三國演義》第六十回:“某素知 劉備 寬以待人,柔能克剛,英雄莫敵;遠得人心,近得民望。”
清 錢謙益 《熊明遇授中憲大夫制》:“益勉自修,以答民望。”
⒉ 民眾所仿效的對象。
引《孟子·離婁下》:“寇至,則先去以為民望;寇退,則反,殆於不可。”
朱熹 集注:“為民望,言使民望而效之。”
⒊ 指有德行、才能而享有聲望的人。
引南朝 梁 沉約 《授王亮左仆射詔》:“朝端任重,刑政斯出,自非民望時宗,莫諧茲舉。”
《資治通鑒·晉孝武帝太元八年》:“新平 人殺其郡將, 秦王 堅 缺其城角以恥之, 新平 民望深以為病,欲立忠義以雪之。”
胡三省 注:“民望,郡之賢豪,為一郡所宗嚮者。”
明 方孝孺 《綠疇軒記》:“德足以師其鄉而為民望者,余之所愿見也。”
⒋ 在民眾中的聲望。
引《陳書·虞寄傳》:“亦為 寄 有民望,且優容之。”
⒈ 人民的希望。
引《漢書·卷六四下·終軍傳》:「以從民望,干名采譽。」
《文選·曹植·七啟八首之八》:「民望如草,我澤如春。」
⒉ 眾人所屬望,即眾人的示范、榜樣。
引《孟子·離婁下》:「寇至則先去,以為民望。」
德語Volksmeinung (S)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