⒈ 古代諸侯會盟時,割牛耳取血盛敦中,置牛耳于盤,由主盟者執(zhí)盤分嘗諸侯為誓,以示信守。《周禮·夏官·戎右》:“贊牛耳,桃茢。”鄭玄注:“尸盟者割牛耳取血助為之,及血在敦中,以桃茢沸之又助之也。”后用以指在某方面居于領(lǐng)袖地位的人。
⒈ 古代諸侯會盟時,割牛耳取血盛敦中,置牛耳于盤,由主盟者執(zhí)盤分嘗諸侯為誓,以示信守。參見“執(zhí)牛耳”。
引《周禮·夏官·戎右》:“贊牛耳,桃茢。”
鄭玄 注:“尸盟者割牛耳取血助為之,及血在敦中,以桃茢沸之又助之也。”
后用以指在某方面居于領(lǐng)袖地位的人。 宋 文天祥 《二月六日海上大戰(zhàn)向南慟哭》詩:“身為大臣義當死,城下師盟愧牛耳。”
清 馮桂芬 《洪鼎郵程詩思圖》詩:“洪君 清才出吾黨,文社儼推牛耳長。”
蔣同超 《挽丘滄海》詩:“七子天南紹 建安,當年牛耳執(zhí)騷壇。”
⒈ 牛耳朵。
引《山海經(jīng)·北山經(jīng)》:「單張之山,其上無草木,有獸焉,其狀如豹而長尾,人首而牛耳一目。」
⒉ 古代諸侯會盟時,盟主割牛耳取血,分與諸侯宣誓,以表守信。后稱居領(lǐng)導(dǎo)地位的人為「牛耳」。
引宋·文天祥〈二月六日海上大戰(zhàn)國事不濟孤臣天祥坐北舟中向南慟哭為之〉詩:「身為大臣義當死,城下師盟愧牛耳。」
近盟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