⒈ 典出《左傳》:鄭靈公請大臣們吃甲魚,故意不給子公吃,子公很生氣,就伸出手指蘸了點(diǎn)湯,嘗嘗味道走了。
例子公怒,染指于鼎,嘗之而出。——《左傳·宣公四年》
英take a share of sth. one is not entitled to;
⒉ 后用以比喻插手以獲取不應(yīng)得的利益。
⒈ 《左傳·宣公四年》:“楚 人獻(xiàn)黿於 鄭靈公。公子宋 (字 子公 )與 子家 將見, 子公 之食指動,以示 子家,曰:‘他日我如此,必嘗異味。’……及食大夫黿,召 子公 而弗與也。
引子公 怒,染指于鼎,嘗之而出。”
本謂用手指蘸鼎中黿羹,后用為典故。泛指品嘗某種食品。 唐 白居易 《答皇甫十郎中秋深酒熟見憶》詩:“未暇傾巾漉,還應(yīng)染指嘗。”
清 金人瑞 《道樹遣人送醬醋各一器》詩:“饞子背人先染指,老妻報我只攢眉。”
⒉ 比喻分取利益。多指分取非分利益。
引明 陶宗儀 《輟耕錄·論秦蜀》:“夫鼎足之説,始於 蒯通。然 通 之説, 韓信 以此,猶有 漢 之一足。當(dāng) 三國 時而為是説,則 獻(xiàn)帝 無復(fù)染指之望矣。”
清 無名氏 《亡國恨·協(xié)約》:“這三 韓 一塊土, 俄 人久欲染指。”
孫中山 《黨員須宣傳革命主義》:“廣西 一切幸福權(quán)利,祇 陸榮廷 一人享之,一家享之,一派享之, 廣西 同胞不能絲毫染指。”
⒊ 比喻參與做某種事情。
引宋 蘇軾 《次韻水宮》:“高人豈學(xué)畫,用筆乃其天……丹青偶為戲,染指初嘗黿。”
明 薛岡 《天爵堂筆馀》:“七言律法度貴嚴(yán),紀(jì)律貴整,音調(diào)貴響,不易染指。”
清 錢謙益 《<梅村先生詩集>序》:“余老歸空門,不復(fù)染指聲律。”
朱自清 《<背影>序》:“至于戲劇,我更是始終不敢染指。我所寫的大抵還是散文多。”
⒈ 春秋時,鄭靈公故意不讓大夫子公(公子宋)?食黿魚美食。子公大怒,伸指于鼎中沾點(diǎn)湯,嘗了一下黿魚的味道即走。典出《左傳·宣公四年》。后用以比喻沾取非分的利益。
引唐·皮日休〈酒中十詠〉詩一〇首之四:「開眉既壓后,染指偷嘗處。」
元·陶宗儀《南村輟耕錄·卷二五·論秦蜀》:「夫鼎足之說始于蒯通。然通之說韓信,于此猶有漢之一足。當(dāng)三國時而為是說,則獻(xiàn)帝無復(fù)染指之望矣。」
近問鼎
英語to dip a finger (idiom)?; fig. to get one's finger in the pie, to get a share of the action, abbr. for 染指於鼎|染指于鼎
德語sich widerrechtlich aneignen (V)?
法語mettre la main su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