⒈ 猶出讓;退還。
⒉ 指退還財物的字據(jù)。
⒈ 猶出讓;退還。
引《元典章·戶部五·官田》:“體知 德一 等農(nóng)民,將見種官田地私下受錢,書私約吐退轉佃。”
《元代白話碑集錄·虛仙飛泉觀碑一》:“照得:浮屠山 已在吐退內(nèi)。”
《警世通言·金令史美婢酬秀童》:“其向來欺心,換人珠寶,賴人質(zhì)物,雖然勢難吐退;發(fā)心喜捨,變賣為修橋補路之費。”
⒉ 指退還財物的字據(jù)。
引《儒林外史》第十六回:“你哥聽著人説,受了原價,寫過吐退與他。”
⒈ 出讓、退還。
引《警世通言·卷一五·金令史美婢酬秀童》:「其向來欺心,換人珠寶,賴人質(zhì)物,雖然勢難吐退;發(fā)心喜舍,變賣為修橋補路之費。」
⒉ 表明其已退還原物的字據(jù)。
引《儒林外史·第一六回》:「你哥聽著人說,受了原價,寫過吐退與他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