⒈ 《禮記·王制》:“五方之民,言語不通,嗜欲不同。達其志,通其欲,東方曰寄,南方曰象,西方曰狄鞮,北方曰譯。”后稱翻譯為“象寄譯鞮”。
⒈ 亦省稱“象寄”、“象鞮”。
引《禮記·王制》:“五方之民,言語不通,嗜欲不同。達其志,通其欲,東方曰寄,南方曰象,西方曰狄鞮,北方曰譯。”
《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·論外人謀我教育權之可危》:“往者總署之設‘同文舘’也,生徒數百計,雖無奇材異能,足任外交,然以供象寄譯鞮之職,則固綽有餘裕。”
清 黃遵憲 《寄懷左子興領事》詩:“頭銜南島蠻夷長,手筆西方象寄書。”
嚴復 《譯<天演論>例言》:“海通以來,象寄之才,隨地多有。”
梁啟超 《<適可齋記言行>序》:“所見所聞,其象鞮之流,往往學此為衣食計,無通識,無遠志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