⒈ 戰(zhàn)國楚·宋玉《對楚王問》:“其為‘陽春’、‘白雪’,國中屬而和者數(shù)十人。”指戰(zhàn)國時代楚國的一種高雅樂曲。
英the Spring Snow a melody of the elite in the state of Chu;
⒉ 喻指高深的文藝作品,常跟“下里巴人”對舉。
例此輩皆潦倒樂官,所唱皆《巴人下俚》之詞耳,豈《陽春白雪》之曲俗物敢近哉?——唐·薛用弱《王渙之》
英highbrow art and literature;
⒈ 戰(zhàn)國 時 楚國 的高雅歌曲名。
引《文選·宋玉〈對楚王問〉》:“其為《陽阿》、《薤露》,國中屬而和者數(shù)百人,其為《陽春》、《白雪》,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(shù)十人而已。”
李周翰 注:“《陽春》、《白雪》,高曲名也。”
后因用以泛指高雅的曲子。 唐 薛用弱 《集異記·王之渙》:“之渙 自以得名已久,因謂諸人曰:‘此輩皆潦倒樂官,所唱皆《巴人》《下里》之詞耳,豈《陽春》《白雪》之曲,俗物敢近哉?’”
明 陳汝元 《金蓮記·彈絲》:“那些個《陽春》《白雪》調(diào)偏高,賦寫 甄 神醉里邀,風流難遇 五陵 豪。”
⒉ 喻指高深典雅、不夠通俗易懂的文藝作品。
引毛澤東 《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》結(jié)論二:“現(xiàn)在是‘陽春白雪’和‘下里巴人’統(tǒng)一的問題,是提高和普及統(tǒng)一的問題。”
《當代》1981年第3期:“況且‘傳統(tǒng)風格’完全可以寫出堪稱陽春白雪的作品。”
⒈ 樂曲名。傳說為春秋時晉師曠或齊劉涓子所作。陽春取其「萬物知春,和風淡蕩」之義。白雪則取其「凜然清潔,雪竹琳瑯之音」之義。
⒉ 較為深奧難懂的音樂。相對于通俗音樂而言。后亦用以比喻精深高雅的文學藝術(shù)作品。
引《文選·宋玉·對楚王問》:「客有歌于郢中者,其始曰下里巴人,國中屬而和者數(shù)千人。其為陽阿薤露,國中屬而和者數(shù)百人。其為陽春白雪,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(shù)十人。」
⒊ 書名:(1)? 宋趙聞禮撰,八卷,外集一卷。共搜錄宋代不傳之作品,約二百余家。(2)? 元楊朝英編撰。全名為《樂府新編陽春白雪》,前后集各分五卷,詞曲兼收,尤多元人散曲中的小令、套數(shù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