⒈ 事情已經(jīng)開始了,就索性干到底。
英once it is started,go through with it; In for-penny in for a pound;
⒈ 唐 趙元一 《奉天錄》卷四載:唐 張光晟 從 朱泚 叛, 泚 兵敗窮困, 光晟 殺 泚 投降,而終不免于一死,“光晟 臨死而言曰:‘傳語后人,第一莫作,第二莫休。’”后以“一不做,二不休”謂除非不做,已經(jīng)做了,就索性干到底。
引《法演禪師語錄》卷上:“謝莊主 上堂云:‘一不做,二不休,不風(fēng)流處也風(fēng)流。’”
《京本通俗小說·錯斬崔寧》:“那人便道:‘一不做,二不休。卻是你來趕我,不是我來尋你索命。’”
元 石德玉 《秋胡戲妻》第三折:“我如今一不做,二不休,拚的打死你也。”
《水滸傳》第四十回:“一不做,二不休,眾好漢相助著 晁某,直殺盡 江州 軍馬,方才回 梁山泊 去。”
周立波 《山鄉(xiāng)巨變》下十:“這堂客眨一眨眼睛,心里默神:‘一不做,二不休,索性添一點(diǎn)柴禾。’”
亦作“一不作,二不休”。 《兒女英雄傳》第六回:“索性讓我一不作,二不休,見一個殺一個,見兩個殺一雙,殺個爽快!”
老舍 《神拳》第二幕:“好吧,一不作,二不休!說吧,叫我干什么?”
⒈ 既然已經(jīng)做了,就索性做到底。本作「第一莫作,第二莫休」。語出唐·趙元一。
引《奉天錄·卷四》。唐代張光晟隨朱泚叛亂,敗后,光晟殺朱泚,向前來征討之李晟投降,仍難逃死罪。受刑前云:「傳語后人,第一莫作,第二莫休。」意思是要就不要叛變,既已叛變,索性干到底。《初刻拍案驚奇·卷一四》:「誰知惡人手辣心硬,一不做,二不休,叫得先打后商量,……也必了人性命,然后動手的。」
《野叟曝言·第一〇〇回》:「這事情弄大了!一不做,二不休,如今須得韋大哥為主,打開倉庫,招兵買馬,放出獄囚。」
英語don't do it, or don't rest (idiom)?; either give up, or go through to the end, Since we started, we must carry it through whatever happens., in for a penny, in for a poun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