⒈ 亦作“涌泉”。
⒉ 水向上噴出的泉。
⒊ 中醫(yī)針灸穴位名。
⒈ 亦作“涌泉”。
⒉ 水向上噴出的泉。
引《公羊傳·昭公五年》:“濆泉者何?直泉也。直泉者何?涌泉也。”
《莊子·盜跖》:“且 跖 之為人也,心如涌泉,意如飄風(fēng)。”
《史記·司馬相如列傳》:“其西則有涌泉清池,激水推移。”
《東觀漢記·朱勃傳》:“援 計(jì)如涌泉,埶如轉(zhuǎn)規(guī);救倒懸之急,存幾亡之城。”
三國(guó) 魏 曹植 《王仲宣誄》:“文若春華,思若涌泉,發(fā)言可詠,下筆成篇。”
宋 韓拙 《山水純?nèi)ふ撋健罚骸巴亩咧^之涌泉,山石間有水滭潑而仰沸者謂之噴泉。”
⒊ 中醫(yī)針灸穴位名。
引《素問·陰陽離合論》:“少陰根起於涌泉。”
張隱庵 集注:“涌泉,穴名,在足心下,踡指宛宛中。”
宋 蘇轍 《送楊騰山人》詩:“夜歸空牀臥,兩手摩涌泉。”
清 梁章鉅 《歸田瑣記·稟賦不同》:“又有百病從腳起之説,蓋涌泉穴與心相通,風(fēng)最易入,故養(yǎng)生家皆慎之。”
⒈ 從下向上冒出的泉水。也作「涌泉」。
引《漢書·卷六·武帝紀(jì)》:「秋七月,地震,往往涌泉出。」
《西游記·第二九回》:「那國(guó)王心生煩惱,淚若涌泉。」
⒉ 位于兩腳足心的穴道。
引《西游記·第三九回》:「呼的一口氣,吹入咽喉,度下重樓,轉(zhuǎn)明堂,徑至丹田,從涌泉倒返泥垣宮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