⒈ 亦作“綴斿”。亦作“綴游”。
⒉ 猶表率。
⒊ 比喻君主為臣下挾持,大權旁落。
⒋ 喻指一般居虛位而無實權者。
⒌ 比喻國勢垂危。
⒍ 用以比喻情況危急。
⒈ 亦作“綴斿”。亦作“綴游”。
⒉ 猶表率。
引《詩·商頌·長發》:“受小球大球,為下國綴旒。”
毛 傳:“綴,表;旒,章也。”
鄭玄 箋:“綴,猶結也;旒,旌旗之垂者也。”
馬瑞辰 通釋:“古者以旗致民,即是以旗旒為表,故《詩》綴旒并言,以喻 湯 為下國表則也。”
《魏書·禮志四》:“非所以儀刑萬國,綴旒四海。”
宋 王安石 《后殿朝次偶題》詩:“百年文物士優游,萬國今方似綴旒。”
⒊ 比喻君主為臣下挾持,大權旁落。
引《漢書·五行志下之下》:“董仲舒、劉向 以為先是 晉 為 雞澤 之會,諸侯盟,又大夫盟。后為 溴梁 之會,諸侯在而大夫獨相與盟。君若綴斿,不得舉手。”
顏師古 注:“應劭 曰:‘斿,旌旗之旒,隨風動搖也。’言為下所執,隨人東西也。”
《后漢書·張衡傳》:“夫 戰國 交爭,戎車競驅,君若綴旒,人無所麗。”
南朝 梁 劉勰 《文心雕龍·時序》:“降及 懷 愍,綴旒而已。”
⒋ 喻指一般居虛位而無實權者。
引梁啟超 《論中國積弱由于防弊》:“土風不諳,語言難曉。政權所寄,多在猾胥,而官為綴旒也。”
⒌ 比喻國勢垂危。
引《文選·潘勗<冊魏公九錫文>》:“當此之時,若綴旒然。”
張銑 注:“旒,冠上垂珠,而綴於冠者,言帝室之危如旒之懸。然,辭也。”
《魏書·肅宗紀》:“祖宗盛業,危若綴旒,社稷鴻基,殆將淪墜。”
《舊唐書·玄宗紀上》:“大業有綴旒之懼,寳位深墜地之憂。”
《續資治通鑒·宋高宗建炎四年》:“臣觀今日國勢,危如綴旒。”
⒍ 用以比喻情況危急。
引唐 孫揆 《靈應傳》:“矧妾一女子,父母斥其孤貞,狂童凌其寡弱,綴旒之急,安得不少動仁人之心乎?”
⒈ 旌旗的垂飾。引申有表率、歸依之意。
引《詩經·商頌·長發》:「受小球大球,為下國綴旒。」
⒉ 旗旒為臣下所執持,故比喻國君為臣下所挾持,大權旁落或處境危殆。也作「贅旒」。
引《后漢書·卷五九·張衡傳》:「君若綴旒,人無所麗。」
《文選·劉琨·勸進表》:「國家之危,有若綴旒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