⒈ 魏·晉之間陳留·阮籍、譙郡·嵇康、河內·山濤、河南·向秀、籍兄子咸、瑯邪·王戎、沛人劉伶相與友善,常宴集于竹林之下,時人號為“竹林七賢”。見《三國志·魏志·嵇康傳》“嵇康文辭壯麗,好言老·莊而崇奇任俠”裴松之注引晉·孫盛《魏氏春秋》。
⒈ 魏 晉 之間 陳留 阮籍、譙郡 嵇康、河內 山濤、河南 向秀、籍 兄子 咸、瑯邪 王戎、沛 人 劉伶 相與友善,常宴集于竹林之下,時人號為“竹林七賢”。見《三國志·魏志·嵇康傳》“嵇康 文辭壯麗,好言 老 莊 而崇奇任俠” 裴松之 注引 晉 孫盛 《魏氏春秋》。
引南朝 宋 劉義慶 《世說新語·品藻》:“謝 遏 諸人共道竹林優劣, 謝公 云:‘先輩初不臧貶七賢。’”
亦稱“竹林七子”。 唐 李白 《魯郡堯祠送竇明府薄華還西京》詩:“竹林七子去道賒, 蘭亭 雄筆安足夸。”
⒈ 晉朝的山濤、阮籍、嵇康、向秀、劉伶、阮咸、王戎等七人,崇尚老莊之學,輕視禮法,規避塵俗,常集于竹林之下,肆意酣暢,縱情清談,故稱為「竹林七賢」。